【典型案例】
2021年1月,某小微企业财务人员宋女士接到一通陌生来电,来电者声称自己是某金融机构的员工,可为其公司办理贷款,并向其推荐一款“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且可以线上申请的疫情期间专属对公贷款产品”。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居家隔离要求,宋女士所在地区大部分企业延迟复工复产,导致个别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趋于紧张,宋女士对该产品表示关注。在通话结束后,宋女士查看该来电号码,感觉有些不对劲。经核实,来电者所称金融机构并没有该贷款产品。宋女士接到的是诈骗电话。
【案例分析】
疫情防控期间,部分个人和企业消费者出现资金短缺情况,不法分子趁此时间联系推销线上贷款,以无抵押、低利息及快速放款等条件吸引消费者。当消费者被诱骗并申请贷款后,不法分子要求消费者点击陌生链接并进行信息注册,进一步引出“手续贷”、“保证金”、“银行冻结”等步骤,使受害者向指定账号汇款,直至骗取消费者资金。
【消保提示】
1.金融消费者应提高金融防范意识,有相关业务需求可以选择通过银行机构和其它正规金融机构咨询办理。如接到与金融业务有关的陌生电话、短信等,要与金融机构进一步核实,谨防上当受骗。
2.正规的贷款都有相应的审批流程,需要提供相应的审核材料。所谓“立即放款”存有很大风险,金融消费者切莫相信所谓的无抵押无担保等“优惠”条件,“贷款无门槛、贷前乱收费、迟迟不放款”等都是不法分子常见的诈骗套路。
3.金融消费者应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不主动透露个人及企业信息。疫情形势下更需提高警惕,遇到索要个人金融信息的情况切莫盲目听之信之,切实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和财产安全。如遇到此类诈骗,尽可能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