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客户李女士匆匆来到银行营业网点,要求打印一份银行卡的交易流水。工作人员看其情绪不佳,便主动安抚李女士并询问相关情况。李女士激动地向工作人员讲述了自己被诈骗3.9万元的过程。李女士表示前不久她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家个人征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态度严厉地告知李女士其个人征信出现问题,需要立即配合处理,否则将根据相关规定按照“不配合国家机关调查”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李女士非常紧张,随即按照不法分子要求加入“XX会议”APP,并按照不法分子引导一步一步将其界面设置为“共享屏幕”。不法分子在完全操控李女士手机后,进一步获取了李女士的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并告诉李女士等待其进一步联系和确认,方可解除对其的观察和怀疑。事后李女士冷静下来,才意识到不对劲,随机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前来营业网点打印银行卡流水作为证据。
【风险分析】
最近几年,为了解决疫情原因造成的沟通不便,一些远程会议软件、办公软件应运而生,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不少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沟通工具的便利性和部分消费者对具体操作的不了解,通过“共享屏幕”窃取消费者账号密码及相关个人信息,实施犯罪行为。让这种便利的线上沟通工具成了新型的诈骗工具。
【消保提示】
消费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到共享屏幕要拒绝、发现情况早报案、密码信息勤更换。
共享屏幕要拒绝:陌生人邀请进行的“屏幕共享”操作存在极大风险,不法分子能全面掌握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所有内容和信息;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不法分子说辞,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发现情况早报案:消费者如发觉自己或家人可能被不法分子诈骗,要第一时间留存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银行卡交易流水等),并尽快向就近的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密码信息勤更换:消费者要养成保护个人信息的好习惯,建议在不同银行、不同网站等不要使同相关的密码;同时设置密码时应当保持一定复杂度,避免被不法分子轻易破解,造成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