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消费者刘先生与银行网点个人客户信贷经理电话联系,咨询房贷转经营贷的情况。据刘先生透露,有中介联系他向其推荐房贷转经营贷的业务,宣称可以“转贷降息”,同时向其介绍可以使用“过桥资金”帮助刘先生结清房贷,然后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
个人客户经理立即告诉刘先生,早在去年年末,监管部门官网就发布了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违规转贷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防范落入贷款圈套,避免大额资金损失。
【案例分析】
“转贷降息”引发违规风险。经营贷的借贷用途必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经营贷办理过程中,不法中介所谓的“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其实是伪造相关证件材料骗取银行贷款。一旦银行在贷后管理中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消费者不仅要承担违约责任,还要面临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违法骗取银行贷款情节严重的,消费者还可能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过桥资金”隐藏高额利息。房贷转经营贷,往往需要消费者先结清住房按揭贷款,再以房屋作抵押办理经营贷。大部分消费者被中介怂恿使用“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消费者使用“过桥资金”往往被收取各种名目的利息、手续费、服务费,一番操作过后,消费者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往往高于房贷正常利息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消费者申请经营贷失败,消费者将持续负担“过桥资金”,承担高额息费,承受高息“过桥资金”的还款压力,甚至被卷入循环贷、套路贷的深渊。
【消保提示】
1.多方调查了解,不要听信中介的说辞。消费者在办理贷款时一定要弄清楚相关的贷款政策,不要听信中介人员的一面之辞,务必通过多方验证,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低利率,而陷入真正的高息费。
2.认真仔细甄别,认准正规的贷款渠道。消费者需要办理贷款业务,可到银行正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或登录银行官方APP直接申请线上贷款。其它所谓第三方的贷款APP、中介机构,请不要盲目相信。
3.防范信息泄露,重视消费者信息保护。消费者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应妥善保管好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等。对于第三方中介机构,消费者既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也不要随意将身份证、房产证等重要证明材料交付他人,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财产损失。